IBD患者中鐵缺乏是最常見的貧血病因,約80%IBD患者存在缺鐵,20%~30%IBD患者存在缺鐵性貧血(IDA)。缺鐵性合并慢性病性貧血者占IBD貧血患者的68%。而且長期貧血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(zhì)量和認知能力,加劇腸道黏膜缺血。
診斷IBD患者的鐵缺乏需考慮炎性反應的影響。
貧血的診斷標準:
沿海和平原地區(qū),男性血紅蛋白濃度(Hb)<120g/L,女性血紅蛋白濃度(Hb)<110g/L,孕婦血紅蛋白濃度(Hb)<100g/L。
炎癥性腸病缺鐵性貧血的診斷:
緩解期患者的鐵缺乏定義為,血清鐵蛋白<30ug/L或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<16%;疾病活動期患者的鐵缺乏定義為血清鐵蛋白<100ug/L。符合以上鐵缺乏定義的同時,達到貧血定義者即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。
引起IBD患者鐵缺乏的主要原因:
1.含鐵豐富的食物攝入減少。
2.IBD患者常有腸道粘膜潰爛,這不僅造成水和電解質(zhì)丟失,也可能導致紅細胞及血漿成分滲出 。
3.炎癥狀態(tài)下影響鐵的代謝,導致功能性鐵缺乏。
4.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會影響造血系統(tǒng),抑制腎臟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。
輕度缺鐵性貧血不會引起明顯癥狀,如果貧血較為嚴重,可出現(xiàn)以下癥狀:
無力、疲勞或缺乏耐力;運動時氣短;頭痛,注意力不集中,易怒,頭暈,皮膚蒼白,渴望非實物性物質(zhì)(異食癖),如冰、泥土等;其他癥狀:心跳加快,手指甲和腳趾甲變脆變平甚至凹陷。嘴唇干裂,舌炎、口角皸裂。
對于IBD患者而言,一旦診斷為IDA,就應盡早開始補鐵治療。
一般來說,補鐵主要有口服和靜脈兩種途徑。
1.第一代鐵劑是以硫酸亞鐵為代表的無機亞鐵鹽類。該類鐵劑含鐵量較高,價格低廉,但性質(zhì)不穩(wěn)定,生物利用度較差且胃腸道刺激性明顯。
第二代鐵劑以“乳酸亞鐵”為代表的第二代可溶性鐵劑即小分子有機酸鹽類,較第一代鐵劑,刺激作用大大減小。此外第二代鐵劑還包括檸檬酸亞鐵、駙馬酸亞鐵、琥珀酸亞鐵、葡萄糖酸亞鐵、蘋果酸亞鐵等均屬于第二代補鐵劑。
20世紀末,為追求效果更好的新型補鐵劑,科研工作者研發(fā)了氨基酸絡合鐵、血紅素鐵、多糖鐵(Ⅲ)、多肽鐵(Ⅱ)復合物、和富鐵酵母三種。
2.靜脈鐵劑:蔗糖鐵、羧基麥芽糖鐵、葡萄糖酸亞鐵、低分子右旋糖酐鐵、納米氧化鐵、納米多糖鐵。
口服鐵劑曾作為補鐵治療首選,但IBD患者在口服鐵劑時存在以下問題:
①不耐受率高;
②療效不穩(wěn)定;
③療程長;
④口服鐵劑有加重IBD疾病活動度的潛在風險。
以上不足削弱了口服補鐵的依從性,制約IBD患者的應用。而且口服鐵劑有加重腸道炎性反應和黏膜損傷的風險。而且有研究表明患者飲食鐵攝入量與結腸癌的發(fā)生率呈正相關。
靜脈補充鐵劑較口服鐵劑優(yōu)點:
①無需通過腸道吸收,無胃腸道負擔;
②短時間內(nèi)使大量的鐵直接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迅速提高Hb濃度;
③治療時間短,不良反應少,患者依從性更好。
因此更適用于炎癥性腸病患者合并缺鐵性貧血的治療。